釋經文章
帖撒羅尼迦前書 四章十三節至十八節
經文(和合本)
帖前 4:13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帖前 4:14 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 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
帖前 4:15 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帖前 4:16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帖前 4:17 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帖前 4:18 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
一、確立經文框界
整卷帖撒羅尼迦前書大致可分為七部份,包括:問安(帖前1:1)、感恩(帖前1:2-10)、自辯(帖前2:1-12)、再次感恩(帖前2:13-16)、繼續自辯(帖前2:17-3:13)、勸勉(帖前4:1-5:24)、結語(帖前5:25-28)。[1] 而帖前4:13–18節則屬於勸勉部份的內容,主要是談到有關為信徒死了的憂傷問題。[2] 在帖前4:13節前,即帖前4:9-12節,是關於弟兄彼此相愛;而在18節之後,即帖前5:1-11節,則是論到有關主再來的時候。所以一般的釋經分段,會以帖前4:13–18節為一獨立單元。當然,有學者會以帖前4:13–5:11節為經文框界去整體討論有關主降臨、主再來的末世時候。[3] 但本文會以帖前4:13–18節這段為釋經的經文框界,除了因為這段經文可獨立來看外,主要原因是這段有關於論及「睡了的人」,是保羅以前未有機會提及。[4]
二、對照譯本
為了要初步掌握最基本的詮釋問題及傾向,本文查閱、比較了不同的聖經譯本,包括:和合本(合)、現代中文譯本(中)、呂振中譯本(呂)、當代聖經(當)、聖經新譯本(新)和思高譯本(思)。若以和合本為參照點,帖前4:13-14節中論到有關「睡了的人」,其他譯本有些不同的譯法,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死了的人」,呂振中譯本則譯為「長眠著的人」,而當代聖經譯為「“安息”的人」。明顯地,首先詮釋傾向是要理解「睡了的人」的問題和跟憂傷的關係,了解為何信徒為此憂傷,像沒有指望的人一樣。照理若他們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要憂傷甚麼呢?第二,在帖前4:14節裡,在耶穌裏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大部份譯本均差不多(合、呂、當、新、思),但現代中文譯本卻譯為「跟他一同復活」。這裡的「一同帶來」是指「復活」嗎?第三,在帖前4:15節裡,保羅說「照主的話」(合、呂、當、新、思)/「照主的教導」(中)告訴信徒一件事,是主在世時的教導,還是主向保羅/教會的啓示?第四,在帖前4:16節中,當主耶穌降臨的時候,情况會是怎樣,如和合本的「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三個聲音(中、呂、當、新),定是如思高譯本的「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二個聲音?
三、確立有待處理的問題
當初步了解完基本詮釋經文的問題和傾向,接下來須要透過更仔細、深入的對詮釋經文的背後歷史、文化、宗教背景、上下文理、經文的結構分析等之了解,從中確立這段經文在詮釋過程中有待處理的問題。
3.1 背後的歷史、文化、宗教背景
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是羅馬往東方的要道,也是在小亞細亞和亞得里亞港之間一個軍事及商業匯點,是重要的商業港口。帖撒羅尼迦有很多羅馬和希臘人,其中大部份是拜偶像的,因他們受着希羅多元宗教文化的影響。在那裡有猶太人的會堂,可見城中有不少的猶太人居住。[5] 根據徒17:1-9節,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在羅馬的馬其頓省傳道期間,從腓立比來到帖撒羅尼迦。保羅先往會堂去,宣講耶穌。有些猶太人,並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也有不少尊貴的婦女相信了此道。其後,保羅以耶孫的家向外邦羅馬和希臘人傳福音,以致外邦信徒成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主要部份。後來猶太人煽動人起來反對保羅,他便與同工離開帖撒羅尼迦。[6] 後來保羅與西拉,大概還有提摩太,前往庇哩亞去(徒17:10),當保羅繼續前行至雅典,兩位同工則留在庇哩亞(徒17:14、15)。提摩太曾到雅典找保羅,但保羅為了顧及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願意獨自等在雅典,並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去。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回來時,帶著一些好消息,當然另外也提及到一些引起保羅關注的事情,因些保羅就是根據這消息而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這信。[7]
從帖撒羅尼迦教會背後的歷史、文化、宗教背景,可見當中的信徒大多是外邦人,而他們即使信了耶穌,也無可避免地繼續受着希羅多元宗教文化的影響。以至他們對人離世的看法可能仍然沒有改變,如相信人死後沒有復活。[8] 另外,從以上歷史可見,保羅因着猶太人對他的反對及逼迫,因此自己沒機會再到帖撒羅尼迦去。以至不能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有更多、更深的真理教導、造就。這也有可能令當中的信徒對於復活及主再來的信息有所誤解,信徒除了對復活可能有所懷疑外,有些以為主立即會來,以致更甚的不再工作,等主再來。當有些信徒在耶穌還未來就死了,他們便很驚訝、憂愁。因主再來的時候,這些在基督裡死了的人遭遇如何?他們會較吃虧嗎?他們會否錯過主再來的祝福?定或他們跟本沒有機會承受?這導致對於那些已死的信徒、親人,感到憂傷,沒有指望。[9]
3.2 上下文理
從整個帖前4:1-5:24節的勸勉,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信徒關注的事情可大概了解。保羅重申要持守聖潔,遠避淫行(4:1-8);要彼此相愛(4:9-12);對於睡了的人,信徒不須憂傷(4:13-18);要常作準備,迎主降臨(5:1-11);要盡各樣信徒的本份(5:12-22)。[10] 從經文當中可理解,保羅懇求並勸勉那些從異教的背景歸向基督教的信徒,要過神所悅納的生活。透過這段勸勉經文的上下文理,可想到有些外邦信徒確實仍受着舊有的希羅宗教文化所影響。
回到帖前4:13-18節這段經文,從上下文理可見,4:13節中睡了的人是指在耶穌裡睡了的信徒(參4:14節)而非未信者;而4:13/14節中睡了的人是指已死了的人(參4:16節)。即是說,4:13節中睡了的人是解作在耶穌裡死了的人。所以,信徒的憂傷是因為那些在耶穌裡死了的人而非未信主的人。那為何憂傷,像沒有指望的人一樣?難道保羅不容許人為身邊離世的信徒傷心嗎?若不是,是否信徒對於已死的信徒復活有懷疑?從帖前4:13節接下來的經文,保羅不斷强調復活一詞(如帖前 4:14節、帖前 4:16節),可知一二。這表明問題是與信徒對復活的觀念有偏差有關。
3.3 經文的結構分析
Gillman指出, 對於帖前4:13-18節這段經文,其經文結構可以是交叉式排列法[11],如
4:13 A 介紹:你們不要憂傷
4:14 B 宣告及其意義
4:14a a 宣告:耶穌死而復活
4:14b b 意義:已死信徒與耶穌同來
4:15-17 B’ 主的話及其意義
4:15-17a a’ 主的話:復活、被提
4:17b b’ 意義:所有信徒與耶穌同在
4:18 A’ 結語:你們彼此安慰
從這段經文的結構來看,帖前4:13 節(A)與4:18節(A’)已框界了這段經文在一個特定的處境底下,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在內。保羅以4:13 節一句負面的表示作開始,「你們不要憂傷」,正好以4:18節一句正面的回應作結束,「你們彼此安慰」。在4:14-17節裡,保羅以兩個過程表述,分別為B與B’。首先,4:14節(B)帶出宣告:耶穌死而復活,而其意義:神必將死了的人與耶穌同來;接着,4:15-17節(B’)以主的話:主再來、死了的人復活、被提,而其意義:所有信徒與主永遠同在。以這結構分析,當中重點聚焦於復活與耶穌同在/同來。這裡更凸顯信徒憂傷的原因,是由於有關復活或與主同在的問題。
四、經文的詮釋方向、分析
從以上幾方面的觀察,在帖前4:13節(A),信徒的憂傷是因為那些在耶穌裡死了的人(睡了的人)而非未信主的人。他們像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是由於對於已死的信徒能否復活感到懷疑,並對於他們在主再來之前死去,會否錯過主再來的祝福?他們會較吃虧嗎?定或他們跟本沒有機會承受呢?所以,接着在帖前4:14節(B),保羅第一方面便要提出宣告,信徒若相信耶穌從死而復活,那些在耶穌裡死了的人,神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這裡的「神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指出,那些在耶穌裡死了的人會復活,如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
帖前 4:14 我們相信耶穌死而復活,所以,相信上帝也要使那些信耶穌而已經死了的人跟他一同復活。(現代中文譯本)
但這復活是在主耶穌再來的時候發生的。
在帖前4:15-17節(B’),保羅為了要讓信徒們更明白主再來(降臨)時,有關在耶穌裡死了的人和還活着的信徒,如何最終被提,並所有的信徒一起與主相遇。所以他第二方面是要照着主的話指出,那些在主再來時還活著的信徒,不會比那些死了的人先跟主相會(中)。保羅在這裡正好解答他們的疑團,活着的人不會比死了的人有優先權見主和受到祝福。
另外,「照主的話」(合、呂、當、新、思)/「照主的教導」(中)的解釋可以有三種看法。「照主的話」可以是(1)主在世時地上的教導;(2)復活的主向保羅個人的特別啓示;(3)復活的主藉先知給予教會的指示。[12] 馮氏認為,若持第一種看法,這些教導為何在福音書沒有記載?所以,馮氏比較取第二、第三種看法較為可能,因新約聖經也有其他地方提及保羅常有從神而來的啓示,而新約初期教會也有先知恩賜的信徒。不論是那種看法,只要是從主而來的信息,便帶着主的權柄及保證。
在帖前4:16節中,當主耶穌降臨的時候,和合本的翻譯為「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三個聲音(中、呂、當、新),而思高譯本的翻譯卻是「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二個聲音。馮氏指出,在原文是由同一個介系詞引介出來的三個短語。而思高譯本的譯法則把介系詞的功用看為指出主降臨的時間。馮氏認為三個聲音的譯法(合、中、呂、當、新)較思高的譯法較好,因後者有點輕重倒置,好像主的降臨要有待那聲音發出似的。[13]
保羅在帖前4:16節點出,信徒最終被提之前,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這程序是恰當的。因主降臨的時候,在耶穌裡死了的人,先要復活,並會與耶穌同來(帖前4:14節)。然後才與那些活著還存留的人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信徒最終和主永遠同在。這正好說明,在被提的時候,無論是在基督裡死了的人或是還活着的信徒,他們最後都是一起的與主相遇,沒有先後。
保羅在這段有關復活及主再來的經文,沒有如林前15:51-54節般[14],清楚交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復活時身體改變(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及討論那些活著還存留的信徒被提前身體改變(我們也要改變)。有學者認為,保羅在寫帖撒羅尼迦前書時,還未從神領受這有關於主再來及復活時身體改變之啓示。[15] 但這假切沒有受到大多學者認同。Gillman[16] 的洞見非常好,他指出在帖前4:17節有關信徒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其實已經顯示了信徒的身體改變。因為若信徒身體不改變,信徒的身體是不可能承受被提到雲裡,並在空中與主相遇!相反,Gillman認為,保羅沒有刻意在帖前這段經文中,描述有關主再來及復活時信徒身體的改變,是因為這段帖前4:13-18節經文,主要是針對在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為何對那些在耶穌基督裡死了的人之憂傷問題。
保羅最後以帖前4:18節(A’)一句正面的回應作結束,勸勉信徒明白以上這真理後要彼此互相安慰、鼓勵。因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是沒有人知道的,所以信徒要警醒、謹守,隨時作好準備(帖前5:1-11節)。
五、結語
就查閱、比較不同的聖經譯本,本文對帖前4:13-18節這段經文掌握了最基本的詮釋問題及傾向,理出了一些須要探討的問題。接着透過仔細對詮釋經文的背後歷史、文化、宗教背景、上下文理、經文的結構分析等的了解,從中確立了這段經文在詮釋過程中有待處理的問題。
本文因應以上多方面的觀察,疏理出對於帖前4:13-18節裡,信徒為何對那些在耶穌裡死了的人之憂傷問題。原因是對於那些在主再來之前死了的人,信徒對他們能否復活感到懷疑,並對於他們在主再來之前死去,會否錯過主再來的祝福?定或他們跟本沒有機會承受?等問題感到不知所措。
接着本文按Gillman對這段帖前4:13-18節的經文結構,進行了詮釋。透過釋經分析,從而回應了對上述有關須要處理的釋經問題。
[1] 馮蔭坤:《天道聖經註釋:帖撒羅尼迦前書》,(香港:天道,1989年)。
[2] 斯托得(John Stott):《聖經信息系列——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台北:校園,1999年),頁110。
[3] R. Garland Young, “The Time and the Seasons: 1 Thessalonians 4:13-5:11”, Review and Expositor, Vol. 96 (1999), pp. 265-276.
[4] 馮蔭坤:《天道聖經註釋:帖撒羅尼迦前書》,頁282。
[5] 楊克勤:《末世與盼望——保羅的末世神學與近代千禧運動》,(香港:更新資源,2000年),頁19。
[6] 馮蔭坤:《天道聖經註釋:帖撒羅尼迦前書》,頁21。
[7] 陳惠榮編:《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香港:證主,1995年)。
[8] 有關於新約世界的希羅宗教之死亡、復活與死後的生命。參黄錫木、孫寶玲、張略:《新約歷史與宗教文化導論》,(香港:基道,2002年),頁184-186。
[9] 斯托得:《聖經信息系列——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頁110。
[10] 馮蔭坤:《天道聖經註釋:帖撒羅尼迦前書》,頁29。
[11] John Gillman, “Signals of Transformation in 1 Thessalonians 4:13-18”, pp. 271-276.
[12] 馮蔭坤:《天道聖經註釋:帖撒羅尼迦前書》,頁354-357。
[13] 馮蔭坤:《天道聖經註釋:帖撒羅尼迦前書》,頁362。
[14] 林前 15:51-54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血肉之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必朽壞的也不能承受那不朽壞的。我現在把一個奧祕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而是在一剎那,眨眼之間,就是號角最後一次吹響的時候,我們都要改變;因為號角要吹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必須穿上不朽壞的,這必死的必須穿上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穿上了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穿上了不死的,那時,經上的話就應驗了:勝利了!死亡已經被吞滅。
[15] F.F. Bruce, Paul and His Converts, (London:New York, 1962), p. 308.
[16] John Gillman, “Signals of Transformation in 1 Thessalonians 4:13-18”, pp. 277-2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