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詩篇七十八篇

釋經文章:詩篇七十八篇

一、文體

對於詩篇七十八篇的體裁,Westermann認為是一首讚美詩,而當中富有智慧詩體的元素。Jacquet則指出,這是一首歷史詩的文體,因包含着頌唱以色列之歷史。而很多學者包括Maillot 、Schmidt與Sabourin等也認同詩篇七十八篇是歷史詩體,並且擁有智慧詩的體裁,因詩中的敘述帶出教導後代之目的。[1] 另外,學者如Dahood、Mowinckel、Briggs、Carroll和Weiser認為這是一首教導性(didactic)的詩體。 Kissane則指出,這詩不單是一首教導詩體,而是教義問答詩集(catechism),當中不只是描述歷史的事實,並且能從事實中讓讀者學習到背後的意義,以能對其信仰有成長及發展的影響。[2] 還有,Schmidt與Jacquet覺得詩篇七十八篇跟其他的詩篇有些不同,當中這首詩不似是用作頌唱,而是透過回顧歷史,作為默想的用途。Von Rad也認同這默想歷史說法,但這首詩仍不失其讚美的特質。[3]

總的來說,大多學者均認同詩篇七十八篇是一首訓誨詩。[4] 當中透過歷史的重點回顧,讓讀者以前人為鑑戒,並有所警惕,避免日後重蹈覆轍,所以這詩篇帶有智慧詩體的成份。


二、平行法

在詩篇七十八篇裡,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平行用法。表一列出詩篇七十八篇中所用的平行法。因字數所限,本文章在探討不同的平行法時,只引一例子作表述。

表一、詩篇七十八篇中所用的平行法。[5]
平行法(Parallelism)
同義平行
1, 10, 22, 33, 43, 46, 47, 58, 72
進行平行
2-3, 5, 42, 69, 70-71
內彎平行
4
交錯平行
15-16, 40-41
呼應平行
32, 66-69
象徵平行
65

同義平行在詩篇裡是很常用的,所以在詩篇七十八篇也沒有例外。如詩78:33節,日子與年歲平行、全歸虛空與盡屬驚恐平行。
『因此,他叫他們的日子全歸虛空,叫他們的年歲盡屬驚恐。』 詩78:33

在詩 78:70-71節中,就用了進行平行法。[6] 可從以下的排列看到,這段經文是以層遞式的不斷進深。詩人描述神揀選了大衛,繼而指出領大衛出來,不再牧養羊群,並進一步指出他是要牧養自己的百姓,以及以色列的產業。
『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
從羊圈中將他召來,
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
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
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 詩 78:70-71

另外,在詩78:4節,詩人用了內彎平行法。[7] 從以下的經文排列,首行與尾行均是强調將事情傳給下一代(子孫、後代),而第二行則是表述要傳遞事情的內容,就是耶和華的美德、能力,和奇妙的作為。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
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
述說給後代聽。』 詩78:4

詩人在詩篇七十八篇也用了兩次的交錯平行法,分別在詩78:15-16和詩78:40-41節。如詩人在詩78:15-16節以交錯平行,去講述神在曠野給以色列人奇妙之供應。[8]
甲1: 『他在曠野分裂磐石,
乙1: 多多地給他們水喝,如從深淵而出。
甲2: 他使水從磐石湧出,
乙2: 叫水如江河下流。』 詩 78:15-16

詩人在詩78:66-69節中用了呼應平行法。[9] 就是說,前面的敘述先是負面的(如甲1、乙1、丙1、丁1),而後面則接着以正面的方面去描述(如甲2、乙2、丙2、丁2)。從下面的經文排列指出,詩人經過細心的舖排,以致經文前後對照呼應,如甲1對照甲2、乙1對照乙2、丙1對照丙2、丁1則對照丁2。
甲1:『他就打退了他的敵人,
乙1:叫他們永蒙羞辱;
丙1:並且他棄掉約瑟的帳棚,
丁1:不揀選以法蓮支派,
丁2:卻揀選猶大支派,
丙2:他所喜愛的錫安山;
乙2:蓋造他的聖所,好像高,
甲2: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 詩 78:66-69

在詩78:65節中,詩人用了象徵平行法。[10] 詩人以一個剛睡醒的人和酒後甦醒的人來表述神。這並不是說神像沉睡和酗酒的人一樣,怠惰和混亂的對待以色列人,而是象徵神實在對以色列人是何等的寬容、忍耐!
『那時,主像世人睡醒,像勇士飲酒呼喊。』 詩 78:65


三、比喻

在詩篇七十八篇中,詩人也用了一些比喻的方法來使這首詩更豐富。如在詩78:27節[11],用『雨』來比喻所降下的鳥,多不聲數。又用『塵土』、『海沙』來形容飛鳥的數目,多得驚人。在詩 78:35節[12],『磐石』比喻神是穩妥、可靠,最好的保護。在詩78:65節中[13],詩人以一個生動的比喻,神像沉睡了,像飲醉酒了,來形容神對以色列民的不理會和忽視,因他們敗壞、犯罪,以致他們受着懲罰(61-64節)。當神要拯救以色列民,神就如睡醒一般,去幫助他們打退敵人(66節)。


四、歷史處境

要能更透徹的詮釋這詩篇,了解其寫作時期,以致其歷史處境,是很重要的。對於詩篇七十八篇的寫作時期,歷年來有不少研究與討論。當中學者們的結論也存在着分歧,有些認為寫作時期是被擄之後,有則認為是被擄之前,也有學者認為是在聯合王國時期。[14]

被擄之後

Gunkel和Kraus 將詩篇七十八篇的寫作時期定為在被擄之後。Gunkel認為整篇詩篇表現着一種反對北國以色列的味道,相似的責備或是對於北國傳統絕對的拒絕,要去到以斯拉及尼希米時期出現的分離主義才出現。[15] Kraus則認為,從詩篇七十八篇當中重新再强調的錫安及大衛家族被揀選,可以想到這詩篇似是受到屬於申典歷史的編彙所影響,這可追溯到寫作時期可能是在被擄或歸回之後。[16]

被擄之前

有些學者則把寫作時期定為南國猶大被擄之前,北國亡國之後的這段時期。[17] Sabourin、 Briggs、Weiser和Maillot等學者均認同,北國亡國正是詩人寫作的前題。從經文帶出有關神揀選了錫安與大衛王朝,代替了示羅與北國,這正好與歷史相乎,亞述在722BC滅了北國。如王下17:6-7節所記,北國被滅是因背棄及得罪神,這跟詩篇中所描述的處境相類似(如詩78:9-10, 67節)。[18]

『…亞述王攻取了撒馬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米底亞人的城邑。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 神,去敬畏別神。』王下17:6-7

另一方面,詩人正好借北國亡國的事件,重新鼓勵南國猶大,認定他們是神所揀選,以令猶大能更新、復興。所以有學者更認為詩篇七十八篇的寫作時期應在希西家統治時期(729 – 686BC),因在這時期希西家正發起前所未有的宗教改革。[19]

聯合王國時期

有不少學者則認為,詩篇七十八篇應屬於早期的作品 —— 聯合王國時期(~ 公元前十世紀)。[20] Campbell指出,詩篇內容有關失去約櫃與接着示羅被毁,反映出寫作時期應接近大衛王朝時期。而他認為,詩篇七十八篇是對於示羅被棄與大衛王朝建立的這段時期,用來提供之神學解釋。聖殿顯示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神放棄了示羅,卻以耶路撒冷成為其子民的宗教中心,並藉此鞏固大衛王朝之統治。[21] Dahood則指出,這詩篇特別用了很多古代語言文法,而又沒有註明北國的完結,所以他把時期定在922BC。而Johnson認為,在這詩篇末段有關於耶和華對猶大、錫安的揀選,表明其寫作時期應介乎在王國分裂之前,即所羅門王朝時段。Tate則從這詩篇中了解,認為詩78:68-69節經文所描述的,實在與聖殿的傳統相容。詩人似在這時期編寫其作品。

『卻揀選猶大支派─他所喜愛的錫安山;蓋造他的聖所,好像高,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 詩 78:68-69

並且,Tate指出,經文有關於神完全拒絕以色列(詩 78:59)、不揀選以法蓮卻揀選猶大(詩 78:67-68),不似是指政治地域的王國分裂,而是指在神的眼中而言。如詩78:59節,在神眼中極憎惡以色列人。所以,這詩篇其實沒真正反映北國滅亡這事件。

『神聽見就發怒,極其憎惡以色列人。』 詩 78:59  

『並且他棄掉約瑟的帳棚,不揀選以法蓮支派,卻揀選猶大支派─他所喜愛的錫安山;』 詩 78:67-68


五、意境

從詩篇七十八篇開首,詩人的第一句就要求以色列子民留心聽其勸戒。[22] 他希望其子民能以歷史為鑑,以至有所警惕。詩人回顧歷史之目的,不單希望以色列民鑑古知今,並吩咐他們要告訴其子女、子孫及後代,讓世世代代也知道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在以色列人中間奇妙的作為。

明顯地,詩人所身處的時代或處境,正是可能民眾有點忽視、不太注意歷史中神的作為及所成就的大事,甚或沒有人告訴他們的子孫,以及其後代。詩人惟恐以色列民跟其列祖一樣,忘記神的作為,不守衪的命令。所以詩人以此詩篇,透過複述歷史去鼓勵及提醒子民,過去神在歷世歷代所行的恩典。

當然,詩人寫作的背景絕對影響其詩篇之意境。若寫作時期在被擄之後,詩人及其會眾已經經歷被擄異地之哀痛,而傷痛仍然爍爍在目。如耶34:17節,百姓於刀劍、饑荒、瘟疫之下,經歷痛苦。他們正盼望、等候神的救贖,百姓能從被擄之地歸回。不過,在整篇詩篇中,好像沒有這種意境的流露。

若寫作時期在被擄之前,而正是希西家宗教改革的時期。當中的景象似是要從猶大王亞哈斯的敬拜偶像及離棄耶和華的問題(王下十六章),重新再教導以色列民如何歸向神。[23] 因此,詩人在這處境要迫切的勸戒其子民,免得猶大國步北國的後塵。這種頗迫切的意境,跟詩篇七十八篇的開始確實有點相似,詩人要其子民留心聽、側耳聽,表示詩人對所講的話是何等的情切和緊要。

若寫作時期在聯合王國時期,以色列民的敬拜中心由示羅轉移到耶路撒冷。如在撒下六章所記,大衛將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並藉此鞏固其王朝之統治。因着敬拜的中心轉移,有必要重新對以色列民講述相關的事情,鼓勵及提醒子民過敬虔生活,如詩 78:7節所述,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緊守衪的命令。並且吩咐以色列民,讓其子孫、後代也曉得神的恩典與作為。這種意境跟詩篇七十八篇也頗相仿。另外,為了要肯定大衛王朝乃耶和華的揀選,必定要公開的讓以色列民知道,所以在詩78:67-72節中,詩人刻意指出神揀選了猶大支派,把大衛召出來,牧養以色列的百姓。

『並且他棄掉約瑟的帳棚,不揀選以法蓮支派,卻揀選猶大支派─他所喜愛的錫安山;』 詩 78:67-68

『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 詩 78:70-71


六、語言

在對詩篇七十八篇作出經文詮釋前,了解一些字的字義及其解釋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是在第2節中的『比喻』與『謎語』。『比喻』用在描述故事時常帶有象徵的意思。另在王上5:12節中,則是指智慧之言語。不過『比喻』在詩篇的用法卻是帶有教訓和警告的味道。[24] 而『謎語』是指隱祕的事。當『比喻』與『謎語』用在一起時,就是要講述一個難明的事件——以色列人常常經歷神的幫助與拯救,但卻仍然經常背棄、判逆衪。[25]

第二,是在第9節和第67節的『以法蓮』。『以法蓮』是以色列北方支派中最大的部族。她是雅各特別所祝福的。在舊約聖經裡,『以法蓮』很多時候代表着以色列的北方眾多支派。[26] 而會幕就是設立在以法蓮境內的示羅。[27]

第三,是在第69節的『聖所』。這『聖所』是以色列民敬拜耶和華的地方。『聖所』在這裡是否指地上所建的聖殿,會直接影響詩篇七十八篇的寫作時期。要探討這問題,了解下文的解釋能提供一點線索。從詩78:69節(和合本)中,『高峯』的原文字義是指高天。所以這裡可代表形容地上的聖殿或神天上的聖所。因若是指地上的聖殿,『高峯』可用作形容聖殿的安穩,如像高山一樣。Dahood與Briggs認為詩78:69節的解釋,是這地上聖殿的建造,按照着高天的天堂所建立,所以代表這所聖殿是滿有威榮。[28]


七、神學思想

從詩篇七十八篇裡,詩人希望以色列子民能以史為鑑,以至有所警惕,避免日後重蹈覆轍。當中透過詩篇七十八篇,可見到有關於神的公義與憐憫的神學思想。滿有恩典的神,面對着一班常叛逆的子民,以致其公義的忿怒與懲罰要臨到他們。但神仍有其憐憫,沒有滅盡以色列民,衪更赦免他們的罪孽,主動的與他們關係復和。


八、經文詮釋

要對詩篇七十八篇作出更準確的經文詮釋,首先是須要掌握這首詩的整體結構。對於詩篇七十八篇的結構方面,學者如Coats、Campbell、Clifford等,作出了很仔細的分析。[29] 當中以Clifford漂亮的結構分析最為被學者所接受。他認為詩篇七十八篇的結構是由兩組頌唱所組成,第一組是有關以色列民在西乃曠野的飄流;而第二組則是有關於以色列民從埃及到迦南的旅程。

以下是Clifford對這詩篇的結構大綱:[30]

I、簡述(1–11節)
II、第一組頌唱(12-39節)
1. 紅海、曠野之旅(12-32節)
a. 恩典的作為(12-16節)
b. 叛逆(17-20節)
c. 神的憤怒與懲罰(21-32節)
2. 神復和關係(33-39節)
III、第二組頌唱(40-72節)
1. 埃及到迦南(40-64節)
a. 恩典的作為(40-55節)
b. 叛逆(56-58節)
c. 神的憤怒與懲罰(59-64節)
2. 神復和關係(65-72節)

當細心查閱及比較詩篇七十八篇經文與Clifford的結構,筆者覺得若跟據Clifford的結構,有些地方仍然不能完全對應。筆者以下會沿用Clifford的結構,但會作出某些的修改。以下展示了修改的部份(藍色),並接着作出相應的解釋。

I、簡述(1–8節)
II、第一組頌唱(9-39節)
1. 叛逆忘恩例子:以法蓮(9-11節)
2. 紅海、曠野之旅(12-32節)
a. 恩典的作為(12-16節)
b. 叛逆(17-20節)
c. 神的憤怒與懲罰(21-32節)
3. 神復和關係(33-39節)
III、第二組頌唱(40-72節)
1. 叛逆忘恩例子:曠野(40-42節)
2. 埃及到迦南(43-64節)
a. 恩典的作為(43-55節)
b. 叛逆(56-58節)
c. 神的憤怒與懲罰(59-64節)
3. 神復和關係(65-72節)

筆者這樣的修改,令第一組頌唱的內容能與第二組頌唱的內容完全互相對應。詩人在1-8節的簡述後,開始第一組的頌唱。詩人首先以以法蓮的叛逆作開始,這與第二組頌唱以曠野的叛逆互相對應。第一組的頌唱接續以以色列民對神的忘恩,這剛好與第二組對應。第一組的頌唱接下來以紅海、曠野之旅的故事為題,詩人以一句簡介——“神在埃及地和瑣安田所行的神蹟奇事”,作為故事的開始。這與第二組的頌唱有關埃及到迦南的故事之開始,用語是完全相同並呼應。

另外,有一點是值得留意的,詩人在詩篇七十八篇中,所用的故事例子主要是出埃及的十災(詩人只引用了其中六災)、紅海曠野飄流、以法蓮事件。從以上的結構舖排可看到,詩人寫這詩是以倒敘式的引用故事例子;即是說,詩人先用以法蓮事件(9節),繼而用紅海曠野(13-16節、40節),最後用出埃及十災(44-51節)。還有,從結構舖排也可看到,第一組頌唱到第二組頌唱是遞進式的。即是說,第一組頌唱由以法蓮事件作開始(9節),並紅海曠野飄流(13-16節);第二組頌唱是接續第一組頌唱,再以曠野故事作開始(40節),並出埃及十災的故事(44-51節)。

從以上對詩篇七十八篇的詳細及有系統的分析,提供了對經文詮釋有更好的基礎及掌握。本文章接下來會採用以上對經文結構分析之結果,作為對這篇詩的詮釋框架。

I、簡述(1–8節)

詩人從詩篇七十八篇一開始,便希望以色列子民要留心聽其勸戒(1節)。因他要教導歷史對以色列民有那些意義(2節)。這是甚麼的歷史故事呢?就是有關於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在以色列人中間奇妙的作為(4節)及衪的律法、誡命(5節)。這裡指出,以色列民要認識耶和華有兩方面,一是可透過神的話——衪的律法、誡命,二是神在以色列民中間所行的作為——神與其子民的見證故事。兩方面均能讓以色列民了解耶和華、明白與衪建立關係的途徑。而這些故事是從祖宗傳遞下來的。這不單要告訴子孫,並且要讓後代也知曉。為甚麼要這樣做呢?原因是要令子孫及其後代仰望信靠神,緊守神的誡命(7節)。不然,就會像有些祖宗一樣,背棄及叛逆神(8節)。

另外,在這1-8節的簡述中,祖宗(3次)、子孫(4次)和後代(2次)這三個名詞重覆出現多次。其實,他們正代表着整個以色列的信仰群體。[31] 祖宗是要將律法、誡命及見證故事向子孫及後代傳遞及教導下去。他們在當代的錯失也是對其下一代有着正面的警惕意義。而子孫是一班正被教導,從歷史中學習信靠神。子孫若解作年青,可以是指在信仰群體中仍是幼嫩,對傳統歷史的認識還不完整。對於後代,他們是將來要加入這信仰群體的人。他們是將來預備受教導的一群,他們能否真的可以做到信靠神及緊守神的誡命,在乎今天的子孫能否真的曉得、明白及緊守神的教導與誡命。如在本文第一章(文體)討論過,他們若能從歷史事實中,學習到背後的意義,必能對其信仰有正面的成長。

II、第一組頌唱(9-39節)

第一組頌唱以叛逆忘恩的以法蓮事件作開始。不過,像詩 78:9節所描述有關以法蓮如此懦弱,臨陣退縮,在舊約聖經中未曾有直接的記載。Campbell認為,這以法蓮事件是指在撒上4:10-11節中,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打敗,各個支派爭相逃跑,這當然也包括以法蓮支派在內。在這場戰事中,神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而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也被殺了。[32] Weiser則認為是指在撒上31:1-13節中基利波戰事。當中,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掃羅與兒子約拿單也死於這場戰役。[33] 另外更有學者認為是指在722BC撒瑪利亞淪陷,北國被滅這事件。[34] 這幾個看法都有其可取之處。但論到經文詮釋,筆者認為從經文本身的上下文,或可找到線索,以能準確理出最可能的解釋。[35] 當檢視整篇詩的上下文,在詩78:60-64節中,或許能提供合理的答案。這裡指出,因以色列人對神的叛逆,以致神的懲罰臨到他們,這導致神容讓約櫃被擄去(61節),百姓更被交在刀劍之中(62節),甚至祭司也死在刀下(64節)。這段經文的描述,跟撒上4:10-11節中所記載的戰事極為相似。若考慮到詩人在寫詩七十八篇時,要做到經文前後呼應,那麽,以法蓮事件最有可能是指撒上4:10-11節中的戰事。

詩人接着以更大的篇幅,以紅海、曠野之旅的故事,描述神在以色列民中間的恩典作為(12-16節)。但可惜,以色列民卻貪得無厭,有水有糧卻不知足,更叛逆頂撞神(17-20節)。神彰顯其公義的忿怒(21、31節),懲罰那些不虔不敬的以色列民(31節)。神的懲罰臨到後,以色列民才知罪,並尋求衪的寬恕(34節)。但之後他們卻又再對神不忠,常重覆又重覆的激怒衪(36-37節)。不過,詩人在頌唱的結尾中,卻指出神滿有憐憫(38節),因衪明白人始終是人(39節),所以衪赦免他們的罪孽,與他們的關係復和。

III、第二組頌唱(40-72節)

第二組頌唱呼應着第一組頌唱的曠野故事,以叛逆忘恩的曠野例子作開始。詩人緊接着以有關在埃及地之十災,講述神對其子民的恩典看顧。從詩78:44-51節可看到,詩人只描述了其中之六災,包括:水變血(第一災)、蠅災(第四災)、蛙災(第二災)、蝗災(第八災)、雹災(第七災)、滅頭生之災(第十災)。詩人沒有刻意順序並詳細的描述所有十災,可能是因詩人只想以其中的幾個災為例,去表述神的奇妙作為。[36] 跟着詩人則以三節的篇幅,非常扼要的論到從紅海、曠野以至進迦南的敘述(52-54節)。

緊接着的頌唱是以色列民進迦南後,他們卻叛逆神(56節),建立邱壇和雕刻偶像(58節)。神彰顯其公義的忿怒(59節),放棄了示羅(60節),並容讓約櫃被擄去(61節)。在本文第六章(語言)討論過,示羅是以法蓮境內會幕的設立地,而會幕裡有象徵着神大能的約櫃。放棄示羅與約櫃被擄,代表神對以色列民的離棄,以令他們死於敵人(非利士人)的刀劍之下(62-64節)。去與其子民的同在。懲罰那些不虔不敬的以色列民(31節)。當神要拯救以色列民,去幫助他們打退敵人(66節)。對比舊約歷史事件,這裡可指是掃羅(撒上14:18-23節)或大衛(撒上17:48-54節)與非利士人爭戰打仗的勝利。

第二組頌唱最後以神棄掉了示羅(67節),而轉移以耶路撒冷為敬拜的中心(68-69節),並强調神對猶大支派的揀選,把大衛召出來,是要牧養以色列的百姓(70-72節),作為頌唱的結束。這裡跟舊約歷史相符合。自約櫃被擄離開示羅之後,再沒有回到示羅了。當非利士人送還約櫃,以色列人將約櫃一直停放在基列耶琳(撒上6:1-7:2節)。直到大衛作以色列王時,他把約櫃運回耶路撒冷(撒下6:1-19節),並以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民的敬拜中心,也可藉此鞏固其大衛王朝之統治。


九、經文應用

從詩篇七十八篇中,帶給我們在信仰生命上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要常常以史為鑑,有所警惕,避免重蹈覆轍。並且,要常將那些神在我們生命奇妙的作為之見證,多去與人分享,讓人能認識這位又真又活的神。不單如此,更要常將這些生命見證,講述給兒女以及下一代知道,讓他們也被影響,將來能成為一群以神為中心,並與神同行的人!


[1]M. Tate, “Psalms 51 – 10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0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1990), (electronic ed.), p. 9.
[2]Phillip McMillion, “Psalm 78: Teaching the Next Generation”, Restoration Quarterly 43 (2001), pp. 220 – 221.
[3]M. Tate, p. 10.
[4]張國定,《詩篇(卷三)》,(香港:天道,2001),頁102。
[5]張國定,頁108 – 128。
[6]張國定,頁128。
[7]張國定,頁110。
[8]張國定,頁113 – 114。
[9]張國定,頁126-127。
[10]張國定,頁126。
[11]『他降肉,像雨在他們當中,多如塵土,又降飛鳥,多如海沙,』詩 78:27
[12]『他們也追念 神是他們的磐石,至高的 神是他們的救贖主。』詩 78:35
[13]『那時,主像世人睡醒,像勇士飲酒呼喊。』詩 78:65
[14]____,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A Commentary in Twelve Volumes, Vol. IV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6), p. 990.
[15]M. Tate, p. 11.
[16]張國定,頁102。另有關申典歷史可參B.T. Arnold & B.E. Beyer, Encountering the Old Testament – A Christian Surve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Co., 1999), pp. 161-162。
[17]R.J. Clifford, “Psalms 73 – 150”, Abingdo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3), p. 44; Phillip McMillion, pp. 224 – 225.
[18]R.J. Clifford, pp. 43 – 44.
[19]Phillip McMillion, p. 225. 另希西家之宗教改革可參王下18:3-6節。
[20]M. Tate, p. 10.
[21]張國定,頁103。
[22]『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口中的話。』詩 78:1
[23]B.T. Arnold & B.E. Beyer, pp. 244-245。
[24]Phillip McMillion, p. 222.
[25]張國定,頁109。
[26]M. Tate, p. 15.
[27]『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裏,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書18:1
[28]M. Tate, p. 9.
[29]張國定,頁103-105。
[30]R.J. Clifford, p.43.
[31]Phillip McMillion, p. 223.
[32]M. Tate, p. 15.
[33]張國定,頁111。
[34]R.J. Clifford, p.45.
[35]克萊因、布魯姆伯格、哈伯德合著,《基道釋經手冊》,(香港:基道,2004年),頁261-267。
[36]____,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A Commentary in Twelve Volumes, p. 99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