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統一教的救贖觀

淺談統一教救贖觀與儒教家庭倫理價值系統之關係

引言

在基督教群體裡,談到有關異端的教會,統一教這名字應不算陌生了。但有否聽過「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呢?這是統一教的新名字。他們强調救贖已在「真父母」的出現及「真家庭」的理念,透過祝福(或稱世紀婚禮)實踐了。當中可察覺到,統一教的救贖跟其對家庭的理解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本文章嘗試透過了解統一教的教義 ——「統一原理」,並儒教傳統對韓國之影響,從而探討對統一教救贖觀與儒教家庭倫理價值系統的關係。


一、統一教之簡介及教義

1.1 簡介 [1]

要了解統一教的原由,明白其創始人的生平是不可或缺的。文鮮明(Sun Myung Moon)在一九二零年出生於北韓。當他十歲的時候,父母歸信了基督教,是長老會的會友。自此,文鮮明開始接觸聖經,並常到山上禱告。但是,他領悟到聖經和基督教也有其極限。一九三五年的復活節早上,當時文鮮明只有十六歲,他正禱告的時候,耶穌基督突然顯現,向他解釋兩千年前因着猶太人的逼害,令其無法完成救贖的使命,就是沒法結婚並產生無罪的後代。所以耶穌希望文鮮明接續成為彌賽亞,來成就神在地上的救贖工作。一九四五年八月,文鮮明開始其公開事奉,但其教導旋即被定為異端。一九四八年二月文鮮明被捕入獄,罪名為擾亂社會秩序。一九五零年被釋放後,他開始寫作「統一原理」(Divine Principle)並在一九五二年完成初稿。接着文鮮明以「統一原理」傳道,而在一九五四年五月,統一教正式成立,全名為「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the Holy Spirit Associa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World Christianity)。為了要完成耶穌沒履行的使命,文鮮明在一九六零年與「真母親」(Hak Ja Han)結婚,以能成為「真父母」(True Parents),展開其後的「真父母之祝福」(True Parents’ Blessing)。 但在一九九七年起,文鮮明將教團的名稱更改為「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Family Federation for World Peace and Unification)。他認為宗教的目的即在成就善的個人、家庭與世界,而現在已可通過「真父母」的出現及「真家庭」的理念,達成人性的完美、家庭的完美以及世界的完美時代。


1.2 教義 [2]

統一教的教義主要包含在「統一原理」裡。「統一原理」大致可分為三部份,包括:「創造原理」(The Principle of Creation)、「墮落論」(The Fall)和「復歸原理」(Principles of Restoration)。因文章編幅所限及本文的主題是關於救贖觀的原固,以下只對「復歸原理」作扼要的陳述。

「復歸原理」(統一教救贖觀)

因着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墮落,從此造成人與神關係的切斷,人類自此繼承了撒但惡的血統。神從始祖墮落後即展開拯救的工作,要把墮落的人和世界帶回到創造原本的狀態。終極的拯救當然是彌賽亞的降臨。但彌賽亞降臨之前,為要使救贖能可行,人類是須要建立某些基台(foundation)。在統一教的理解,救贖或是復歸,不是透過相信或行為,而是要透過「蕩減」(indemnity)[3]。人類是須要樹立兩種蕩減條件,包括:「信仰基台」(foundation of faith)和「實體基台」(foundation of substance)。原因是在墮落後,兩種關係受到損壞:一是縱向的人與神關係,另一是橫向的人與人關係。而「信仰基台」和「實體基台」就是要分別復原這兩種關係。

事實上,這復歸原理首先從亞當家庭就開始了。次子亞伯為善的表示體(亞伯與神的縱向關係復原),而長子該隱為惡的表示體[4],目的在立善滅惡,最後惡的一方悔改,向善的一方自然屈服,脫掉自身惡的墮落性,亞伯、該隱合而為一(亞伯與該隱的橫向關係復原),以能迎接神所差遣來的彌賽亞,共同通過侍奉彌賽亞來尋求完成復歸創造的原本理想。然而最後該隱殺了亞伯,拯救原理並沒有完成,被延長了。但神對人類的救贖是不變的,人只須在這蕩減復歸的「信仰基台」基礎上,樹立「實體基台」,就是滿足縱向與橫向的關係復原,以促使彌賽亞的降臨。從舊約歷史見証,之後的挪亞、亞伯拉罕、以掃和雅各,滿足了家庭中間的縱向與橫向關係復原;而摩西、約書亞則繼而滿足了以色列中間的縱向與橫向關係復原。但這只是國家層面而已,神的計劃是要拯救整個世界。施浸約翰就是接着的復歸歷史的中心人物,他要見証彌賽亞——耶穌的降臨。施浸約翰是要預備猶太人接受耶穌及與其合一。但可惜施浸約翰的疑惑[5],導致猶太人沒法接受耶穌為彌賽亞,最後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令耶穌沒法結婚,建立「真父母」之家庭並產生無罪的後代,將神的國成就在地上。雖然如此,耶穌的犧牲能成就靈性的救贖(spiritual salvation)。

統一教認為,因耶穌無法完全的履行救贖使命,需要一位新的彌賽亞來完成這復歸的過程。而在這時代所指的彌賽亞,就是文鮮明了。他的使命是要使人類得到肉身及靈性的救贖。此外,彌賽亞的功用在於建立三大祝福(three Blessings)。第一祝福是神祝福人人皆可以成為相似於神的人格,完美的個性、完全的人;第二祝福是祝福每一個人格完全的男人與女人,皆可以建立以神為中心的理想家庭,繼承神的血統,生育神的子女;第三祝福是最後每一個完全人皆可以繼承神的創造性,以愛和科學來主管萬物,包括主管靈界的天使及地上界的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成為萬物的主管者。他將藉著領受神的祝福,完成「羔羊的婚宴」[6],而成為首先以神為中心的「真家庭」。文鮮明夫婦將成為代替神的「真父母」,可以藉著祝福典禮(the Blessing or mass wedding)而「重生」墮落的人,使參加者得被赦免原罪,將神的血統傳承下去,因此可以生育無原罪的子女,並通過信仰與道德實踐,努力脫掉殘餘的墮落性。人們將成為真實的人,與神的真愛、真生命、真血統連結。而且,彌賽亞將建立一個真家庭,創造地上的天國。

自一九六零年起,祝福家庭的實踐,就由文鮮明夫婦受到神之祝福開始了。該年文鮮明即給予其弟子3家庭及33家庭,合共36家庭祝福。往後更有72、124、430、777、1800、6000、3萬、36萬、360萬、3千6百萬及3億6千萬家庭接受祝福,包含未婚配對及已婚夫婦重新祝福。他們都是秉持「通過理想家庭,實現世界和平」的理念。祝福原先是限定在統一教信徒中實施,後來祝福的門大開。凡認同「不淫亂、不離婚,為對方而活,建立以神為中心的真愛理想家庭」,均可接受祝福。統一教指出,這裡所謂的神,是指所有宗教共通的創造主(梵天、上帝、阿拉、耶和華、天父、太極、老母娘、天、絕對者),是萬民共通的真父母。文鮮明亦特別強調,國際祝福以及超宗教之間信仰者的祝福之價值 —— 因為夫妻間的真愛,可以克服宗教、種族和語言、國界的障礙,對於促進世界和平有極大的貢獻。[7]


二、儒教傳統對韓國之影響

若要討論統一教的思想由來,首先了解其身處的韓國宗教傳統或能給予一些洞見。在韓國,其宗教傳統也是很多元化,當中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蕯滿教、儒教等。[8] 而根據Koh一文中指出,佛教徒佔 ~ 19%,基督教徒佔 ~ 14%,無宗教信仰者佔 ~ 61%,而儒教徒則只有約2%。 但Koh 接着表示,因着儒教不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團體,所以非常困難定義是否儒教徒。但在另一訪問調查發現,超過90%以上的受訪者,無論是甚麼宗教信仰,他們均接受儒家學說及其實踐。即是說,儒家傳統思想教導已經深入韓國人的民心,雖然他們不曾稱自己為儒教徒,但儒家傳統思想確實的影響着他們的倫理道德生活各方面。[9] 既然儒家傳統思想在韓國有着其重要性,所以在探討文章的主題(統一教救贖觀與儒教家庭倫理價值系統之關係)之前,我們先要明白何為儒家思想精神。

儒家學說源自孔子的教誨。其中心思想影響中國長達二千五百年,更廣佈歷史、政治、倫理、文化等層面。儒學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更涵蓋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等。而上述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經濟、教育,都或多或少留下儒家入世思想所產生的結果。孔子以後,儒學經孟、荀奠下穩固根基。直到漢朝,儒家學說才正式成為政治和宗教的體系,以維持天、地、人三者的均衡與和諧為主旨。其典籍包括五經(書經、詩經、禮記、易經、春秋)和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10]

儒家以「仁」—— 忠恕為中心思想,將社會、家庭等種種關係都納入「五倫」、「三綱」、「五常」之中。除主張中庸之道,重視「倫常」(五倫 —— 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常 —— 仁、義、禮、智、信),也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課。[11] 儒家主張以家庭作為我們精神之旅的出發點,原因是我們自身絕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個體,而是一個經驗中和實踐著的人際關係的中心。[12]


三、統一教救贖觀 vs 儒教家庭倫理系統

當細心比較統一教的救贖觀與儒教的家庭倫理系統,不奇然發現很多相類似的地方。

首先,在統一教的復歸(救贖)過程中,由「真父母」代替神給予人們祝福所建立的家庭,其罪的血統得以潔淨,由撒但的血統轉換成神的血統,以至子女能承繼神無原罪的血統。這相似於在儒家思想的理想家庭中,家族、家庭的血統的一脈相承是非常重要的。[13]

在復歸過程中,為要滿足橫向關係的復原,家庭倫理關係的確立是非常注重的,如兩兄弟(亞伯與該隱或以掃與雅各)的合一。這跟儒家的家庭倫理關係的重視也相仿。

從舊約歷史見証,挪亞、亞伯拉罕、以掃和雅各,滿足了家庭中間的縱向與橫向關係復原,摩西、約書亞則繼而滿足了以色列中間的縱向與橫向關係復原,以至從國家層面推展到整個世界的拯救,並最終彌賽亞的降臨。這相似於儒家家庭系統,從家庭出發,向外推展到社群,繼而進到國家,以及天下。如孟子所說:『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鼓吹的基本原則是由個推廣到家庭,再從家庭推廣到國家,最後從國家推廣到全天下。[14]

由「真父母」所建立的「祝福家庭」,在復歸的過程中,家庭本身尚未達到真善美的基準,只是已被赦免原罪,由撒但的血統轉換成神的血統,因此仍需要人的努力,才能逐漸長成善的人格基準,漸次達到完全。這相類似儒家的主張,以家庭作為我們精神之旅的出發點,逐漸學習去體認自我乃是一個轉化過程,推而廣之,繼而進到不斷拓展,不斷深化的過程。[15]

在「復歸原理」中指出,男人與女人分別代表神的一半,即代表神的陽性與陰性的屬性,所以本然男女的結合,是代表神性的完成,也代表人類的統一,宇宙的完成。因為神是從創造一對男女及一個家庭開始出發,繁殖成整個人類世界,所以在墮落的世界中,神只要能重新樹立一個真父母、真家庭,就能重新由此家庭出發,經由傳播真愛、真生命、真血統與新真理,再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善世界。這裡以「陽性」和「陰性」的描述,跟儒家傳統中的易經所指的以宇宙中陰陽二氣的變化關係為基礎有點相仿的地方。[16]

文鮮明指出,相信及接受了「真父母」的祝福後,不等於立刻上天國。男性與女性都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人格,並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在本然的家庭,人要完成四大心情圈與三大王權。所謂「四大心情圈」是指父母心情圈、夫婦心情圈、子女心情圈及兄弟姊妹心情圈,而「三大王權」是指真父母、真夫婦、真子女,三代都成為真實的王者。好像心情的王子和公主、國王和王后,而祖父母接近神的立場如同太上皇和皇太后。祖父母王權(過去的王)、父母王權(現在的王)及子女王權(未來的王)。這「四大心情圈」跟儒家的五倫的背後意義相似,當中孟子提出五倫的背景說明了教育的目的就是對抗經濟上富足之後的逸居放任。[17] 而「三大王權」則與儒家的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相仿,這些基本關係的規範化有助於維持穩定與和諧。[18]

在祝福家庭的實踐中,文鮮明亦特別強調國際祝福以及超宗教之間信仰者的祝福之價值。因為夫妻間的真愛,可以克服宗教、種族和語言、國界的障礙,對於促進世界和平有極大的貢獻。祝福家庭除了奉行神純潔的誡命外,亦有責任促進真愛的實踐,要過著犧牲、奉獻、服侍的生活,為社會的改善、世界和平的實現貢獻心力、財力。統一教即是以祝福家庭為中心來推動「純潔運動」、「真家庭運動」與「世界和平運動」。這跟儒家的家庭倫理系統一致,即以家庭為中心,推廣到世界層面。

最後,統一教於今年在《家庭與宗教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已經直接指出統一教的救贖觀與儒教的家庭倫理系統是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其中幾段相關的節錄如下:[19]

統一教是一個曾經遭受嚴重誤解並引起極大爭議的新興宗教,但因為其秉承著聖經新舊約的傳統,並與中國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神一致,且重視以神為中心的人格修為及重建家庭倫理,並致力建設一個以神為中心的和平新世界。

統一教的教理融合了東方的儒家思想與西方基督教的上帝思想,所以極注重夫妻結合形成「以神為中心的家庭」之教義。其對於神旨意的解釋,以〈創世紀〉1章28節的「三大祝福」為中心,展開創造、墮落、拯救的教義,但落實到第二祝福─建立理想家庭的問題上,做為拯救的核心問題。

「三大祝福」的思想恰好與中國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思想方向一致,只是三大祝福思想特別強調以神為中心,這正是西方猶太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方正教等一神教思想的精神。所以三大祝福的思想,可成為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一個觀念、理論架構。簡言之,中國文化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神為中心」的文化,而統一教所追求的世界新文化,則是「以神的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而這正是藉由「祝福家庭」或「真家庭」、「理想家庭」之觀念與實踐表達出來的。


四、總結

本文章藉了解統一教的教義,並儒教傳統對韓國之影響,從而對統一教救贖觀與儒教家庭倫理價值系統的關係,作出了適切的探究與討論。無可否認地,儒教的家庭倫理系統確實對統一教的救贖觀有着不能忽視的影響。

[1] 參George D. Chryssides, The Advent of Sun Myung Moon: The Origin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Unification Church, (London: Macmillan Professional & Academic Ltd, 1991), pp. 19-22. Daeseob Kim, “The Unification Church: An Analysis of Its Paradoxical Church-State Relationship ”, CESNUR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aylor University, Texas, June 18-20, 2004. 另參(文鮮明生平資料)。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
[2] 參(統一原理總覽)。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 George D. Chryssides, The Advent of Sun Myung Moon: The Origin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Unification Church, (London: Macmillan Professional & Academic Ltd, 1991), pp. 23-45。
[3] 無論什麼,當喪失了本來的位置與狀態時,為了將它復歸回本來的位置與狀態,必須樹立所需要的某種條件。樹立如此條件,即稱為「蕩減」。可參(統一原理總覽)。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
[4] 神無法直接連結到長子,因為長子站在與撒但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位置上。可參(拯救攝理原理觀)。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
[5] 太 11:2-3 約翰在監裏聽見基督所做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6] 啟 19:7-9 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 神真實的話。」
[7] 參(統一教的家庭觀)。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
[8] 參George D. Chryssides, The Advent of Sun Myung Moon: The Origin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Unification Church, (London: Macmillan Professional & Academic Ltd, 1991), pp. 47-61。 另參Koh Byong-ik, “Confucianism in Contemporary Korea”,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 Mo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Culture in Japan and the Four Mni-Dragons, Tu Wei-ming E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192.
[9] 參Koh Byong-ik, “Confucianism in Contemporary Korea”,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 Mo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Culture in Japan and the Four Mni-Dragons, Tu Wei-ming E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96-200.
[10] 參 約翰鮑克:「中國宗教:儒教」,《認識世界宗教》,(台北:遠流,2000年),頁91。
[11] 參(中國本土宗教:儒教)。取自《台灣中國信徒佈道會》網頁 http://www.twccm.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20日。
[12]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頁32。
[13] 德政的說法還基於這樣的信仰,亦即人與其祖先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一個人的行為代表着整個群體。參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頁46。
[14]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頁120。
[15]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頁31-33。
[16] 參約翰鮑克:「中國宗教:儒教」,《認識世界宗教》,(台北:遠流,2000年),頁90。
[17] 參(祝福的意義與價值)。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頁117。
[18] 參(祝福的意義與價值)。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頁127-129。
[19] 參(統一教的家庭觀)。取自《統一教台灣官方網站》網頁 http://www.unification.org.tw;互聯網頁。瀏覽於2004年11月19日。

沒有留言: